我在英国当了三个月医生
做了一回病人
2019年7月-2019年9月,在医院的支持下,通过北京华通公益基金会(BHGF)的考核和选拔,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华通国康第五期赴奥尔赫儿童医院研修项目,并顺利结业。三个月的时间,我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熟悉了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期间还经历了一次在英国看病住院的过程,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英国的医疗制度,以及中英之间的差异。
2019年7月1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名医生齐聚北京,参加由北京华通国康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第五期赴英国奥尔赫儿童医院医护研修项目的行前会。行前会上,基金会的领导为我们重点讲解了在国外学习需要注意的事项。我有幸被选为本次研修项目的政委。会后,我们怀着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出发啦。
行前会合影
岗前培训
经过近10个小时的飞行,我们顺利抵达英国曼彻斯特机场。奥尔赫儿童医院负责教学的catherine老师早已在机场外迎接我们,又经过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这个位于英国西北部的美丽港口城市利物浦。院方为我们安排好了宿舍,住宿都是单人单间,3-4个人共住一个套房,共享一个厨房,享有单独的房间及独立卫浴。此外,院方还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用品。
住宿环境
第壹周,院方安排我们参观了医院,进行了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内容包括介绍医院历史及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系统、急救培训、图书馆培训、语言培训等。在逐渐进入到英语语言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对医院及英国整体医疗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具体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奥尔赫儿童医院初始印象
来到奥尔赫儿童医院新院区,首先就被其外部主体建筑所吸引。该建筑的设计采用了广大儿童的意见,将其设计成三座火车头的形状。医院内部也有多处充满童趣的设计,让人感觉是置身于儿童乐园,极大缓解了来医院就医的主要患者群体(儿童)的紧张焦虑感,充满人性化。
奥尔赫儿童医院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其外在,更是其悠久的历史。“百年奥尔赫”,奥尔赫儿童医院成立于1914年,距今已有105年的历史。同时它是欧洲最大的儿童医院之一,每年为全英国27万儿童、年轻人及其家人提供服务。医院致力于儿童药物、感染、炎症和肿瘤方面的研究,从常规疾病的诊疗到疑难杂症的治疗都由利物浦的主院区和贯穿整个英国西北部的社区中心来提供服务。
医院外景
医院门诊大厅
(二)英国的NHS系统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一直承担着保障英国全民公费医疗保健的重任,遵行救济贫民的选择性原则,并提倡了普遍性原则。凡有收入的英国公民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按统一的标准缴纳保险费,按统一的标准享受有关福利,而不问收入多少,福利系统由政府统一管理实行。NHS的主要经费来源于税收。NHS为全英国6000多万人口服务,可说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公立医疗系统,雇员达150万,其中包括9万医院医生、3.5万家庭医生、40万护士和1.6万急救人员。全国有1600间医院和特别护理中心。NHS体系分两大层次。第壹层次是以社区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例如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简称GP)、牙医、药房、眼科检查等。每一个英国居民都得在家居附近的一个GP诊所注册,看病首先约见GP。任何进一步的治疗都必须经由第一层次的基层医疗转介。第二层次医疗以医院为主,包括急症、专科门诊及检查、手术治疗和住院护理等。
内科主任介绍NHS及医院
(三)英国的医生培训制度
在大学毕业前1-2年,每个医学生都需要参加foundation training (F1、F2)。毕业后要经过考试进入CT (core surgical training), 2年的CT1、CT2培训要轮转所有的专业。2年后进入ST (specialty training),时间3-9年不等,相当于中国的主治医师,这时候就会分外科、内科、儿科等专业,比如外科的就会轮转外科所有专业,直到合格后,提交paper后成为外科高级顾问医生(consultant surgeon)。
急救技能培训
语言培训
临床学习
我们从第二周开始就正式进入了临床学习,因为是从中国来的,我们没有英国的执业医师证,所有我们的学习主要是以看为主。我的导师Graham Lamont教授热情接待了我,他带我认识了所有团队成员,介绍了科室的工作环境以及手术室布局,我的学习时光就正式开始了。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会议室交班,交班的地方是一个专门的小会议室,跟中国在护士站或医生办公室交班不同,他们交班的地方跟病房不在一层楼。我想这应该是由于英国医院将病房和医生工作的地方区分的非常严格的,患者及家属是无法到达医生工作的办公室的。首先值班医生将病房的情况汇报一下,重点病人会重点汇报,上级医生中途有时会问一些问题,包括讨论和查看病人的影像检查等资料,每周有1-2名上级医生(consultant)负责。交班过程相对比较轻松、随意,没有中国那样严肃,中途经常开玩笑,很轻松。病人讨论完之后开始安排当天工作,排班表上安排有科室的培训医生当天的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是不一样的,也不像我们中国医生负责管理自己的病人,所以每天都要看自己的病人,他们的病人应该主要是由专科护士来管理的。随后开始查房,查房时跟护士一起,当然是高级护士,每个病房都是单人单间,每个护士管理1-2张床的病人,不同的护士负责病人的不同方面,工作做的非常细致,比如有专门负责饮食的、有专门哄孩子玩的、有负责心理的等。整个病房有好几个护士站,可以看到很多护士在忙碌,护理人员数量明显多于我们国内。
病房
护士站
业务学习
每周三科室都是固定的业务学习,一般安排在上午查完房后9:30开始。每周都有不同的专题。跟国内我们的业务学习不同的是,他们的形式更丰富,会让每个人参与其中,以问答、讨论、绘图、操作等各种形式,真正的能够很好的理解疾病的本质,而且印象深刻,对年轻医生来讲也是非常好的培训教学。
利用模型学习及操作
大约2小时的科室培训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去放射科集体阅片的时间。科室的医生会把自己的病人的名字或住院号报出来,放射科医生将患者的影像资料调出来,包括放射科医生一起,大家共同阅片,讨论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大约半小时时间。
放射科集体阅片
参观手术
我的学习主要就是跟着我的导师及其他consultant看手术。除了周三学习之外,基本每天都有手术。手术室分两层,一层是日间手术,二层是住院手术室包括急诊。每个手术间分为麻醉准备间、手术间、准备间和污物间。工作人员换好洗手衣后,从手术准备间进入手术间。父母可以进入麻醉间,在麻醉间接受麻醉后离开,同时患儿转到手术台,手术结束后转到复苏间。
跟导师Graham Lamont教授在手术室
参观手术
手术室有三种护士,一种是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师做术前麻醉,维持术中患者的一般情况;第二种护士是洗手护士,跟国内的差不多,一般每台手术都有洗手护士;第三种护士相当于国内的巡回护士,负责协助洗手护士及医生的需要,同时负责手术核查及清点器械。每天手术第壹台每个手术间的人员都要介绍自己,手术前会有time out时间核查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方式、部位等信息,同国内的差不多,但要求非常严格,所有人必须停止手头上的工作安静下来。他们护理人员比较多,每个手术间均有5-7个护士,各司其职,一点也感受不到忙乱。值得一提的是,手术室中的男护士比率明显超过国内。
手术室环境
门诊
从医院的大门进入就是一楼门诊大厅了,门口有长期驻扎做义工的导医,据说其中一个就是医院的病人,长大了就到这个医院义务做导医。在显目的位置有电子屏,上面可以选择各个国家的语言,包括中文,选择后进入科室和后续的操作。一楼还包括放射影像科和日间手术中心。跟国内不一样的是,所有的门诊病人都是经过GP(general practitional,全科医生)的申请,预约门诊时间。因此在门诊基本上看不到排队等候的情况,每个医生一天也就看预约好的几个病人,这也使得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问诊、分析病情、跟家属讲解病情等。我们国内也在效仿这种模式,让常见、多发病不出家门,在社区医院得到救治,让真正需要治疗的疾病到大医院,但是似乎目前还是没有突显很好的效果,这可能跟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而在英国基本上看病都要先经过GP,即便是在大医院诊断、手术,术后的恢复有一部分还是回去GP,当然他们的GP也都是经过规范培训的合格的全科医生。
门诊
日间手术
医院的日间手术设置在一楼,日间手术大门位于门诊大厅,有工作人员值班,负责安排接受日间手术预约。手术当天病人及家属在等候区等候,医生术前会找家属签字,其中的细节让我感受他们对病人的隐私非常重视。谈话签字会在一个单独的房间,我的老师跟患者家属介绍了我是来自中国的医生后,获得家属同意,我跟老师、患者及家属一同进入谈话间,然后我的老师跟他们讲了手术的方式及注意事项,家属有任何疑惑也可以提出来,家属签字后等待手术。日间手术室设置跟二楼普通手术室差不多,患儿及家属进入麻醉间,等患儿麻醉后,家属才离开手术间。患儿麻醉后送人手术间,完成手术。手术结束后患儿带管进入复苏室,复苏室分为stage1和stage2两个部分,两部分在一个大房间,stage1有麻醉和护士看护,等患儿呼吸平稳,拔出气管插管或喉罩,生命体征平稳后进入stage2,此时家属可以在stage2陪伴患儿,患儿会在此慢慢苏醒,但是家属不能进入stage1。在stage2呆大约2-4小时患儿可以吃喝,没有不适就可以回家啦。患儿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都有父母的陪伴,明显减少了麻醉及手术的恐惧感,患儿哭闹少了,甚至完全不知道刚刚做了手术。患儿恢复饮食后,可以出院。在英国,医务人员非常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因此不能对患者进行拍照,下方照片都是在没有患者情况下经过允许拍摄的。
麻醉间
stage1 recovery
stage2 recovery
完美的麻醉过程
医院对患儿的麻醉过程,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过程。患儿和家长一起进入到麻醉间,麻醉间内有很多玩具,其中一种小孩比较喜欢玩的吹泡泡,护士会吹起来逗孩子开心,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同时有家长(一般是妈妈或者爸爸)的陪伴,孩子会感觉有依靠。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游戏和玩的方式让孩子吸入麻醉剂,很快孩子便进入睡眠状态。小的baby和大孩子是有差别的,小的孩子首先诱导他吸入麻醉药,进入睡眠状态后再打留置针;而大的孩子一般在进手术室之前或进入手术室后先打好留置针,这时候会让患儿吸氧,然后静脉注射麻醉剂,麻醉医生会告诉患儿及家属,这个推进去20秒左右就会睡着。这时候家长允许轻吻一下孩子的面颊,然后被带出麻醉间。紧接着就是麻醉医师的穿刺置入留置针,推药、插管、心电监护等,一系列流程依次进行。整个麻醉过程,没有任何的强迫和束缚,有的仅仅是交流(大的孩子)和玩耍(婴幼儿)。然后孩子转运到手术台上完成手术,手术后进入恢复间观察,等孩子差不多苏醒就可以见到父母了。实际上在孩子有意识的状态一直都没有离开家人的怀抱。这种更具人文关怀的麻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由于国内病人多,就注定了国内的麻醉更追求速度和时间,而忽略了沟通和陪伴。在手术麻醉中除了缓解病人的疼痛,还需要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小儿麻醉。
另外,在父母及患者进入麻醉间时,有所麻醉医生、护师、手术医生都要对病人进行核对,手术医生和麻醉师会跟家属再一次交代手术的情况,包括手术可能需要时间、复苏时间等,最后还会问家属还有什么问题,会很耐心解答提出的问题。
麻醉的无痛、无恐,还会考虑区域阻滞,有效缓解术中及术后疼痛。每个手术患儿除了全身麻醉之外,麻醉医生还会根据手术方式和部位选择区域阻滞麻醉,比如肛门手术,会做骶管阻滞麻醉;腹腔镜手术会做穿刺丘卡部位的阻滞麻醉等。另外,手术医生会在术后,对手术切口皮下行局部注射麻醉,这样均可有效缓解术后患者伤口疼痛。
我的就医经历
7月25日上午11点左右,我正在手术室观摩手术时,突然感觉到左侧腰部疼痛。我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了,因为以前有过肾绞痛的经历,再加上自己做医生的经验,我知道这很可能是肾绞痛。果不其然,疼痛逐渐加重,而且症状跟之前经历的一样,我更加确信了肾绞痛的诊断。我回到了住的地方,心想一般小的结石应该可以慢慢排出来。我开始在宿舍大量喝水,蹦跳起来,试图能让结石快点通过输尿管排出。可惜我没有那么幸运,疼痛加重到我无法忍受,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知道现在必须要用止痛药了。我迅速联系了同行的同事,三个同事和我一起来到利物浦的一所综合医院-皇家利物浦大学附属医院。大约下午15:15,我们来到急诊科,因为英国人看病是不要钱的(for free),所以不需要挂号,但是还是要到窗口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知道我是中国来的,他把我的护照、邀请函等都一一复印,并留下了我的详细地址(中国的),然后让我在那儿等候就诊。等了大约10分钟,一个护士来了,把我带到一个急诊分诊小单间,给我做了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他们的体温都是量的口腔温度,然后按照疼痛分级,对我的疼痛进行了分级,当时应该是分到了9级。她给了我一颗止痛药,还有一杯水给我服药用,服药后让我到旁边急诊候诊。她的态度很好,而且我没想到还会提供水,还是挺周到的。但是这颗止痛药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左侧腰痛还是非常厉害。肾绞痛被称为是人一生中经历最痛的一种疼痛,真的一点也不假。我实在受不了啦,我让同事去叫医生,被告知让我们等待。漫长的等待让人看不到希望,心想要是在国内就好办了。我想在英国,他们应该是在评估了病人的生命体征后,根据情况让没有生命危险或者不紧急的病人等待就诊。如果在急诊分诊发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等情况应该是会去急救处理的。疼痛丝毫没有缓解,我坐立不安,虽然早预料了要等待,没想到要等这久。
急诊等候就诊
大约等了一个半小时,我被叫进了急诊观察室,一名男性护士问了我基本情况,拿来一个管子让我留取尿液标本检测,然后给了用注射器准备的止痛药(具体不清楚什么药物)让我口服。大约17:20他们为我打了留置针,抽了血,但是没有输任何液体。不像国内这种情况会用到扩管、解痉等药物,他们一般能口服尽量口服。我发现口服后还是没有任何作用,我让同事去喊医生,医生说要安排我做一个腹部CT,大约17:30来了一个类似国内护工一样的男性,推着床让我上去,带我到了CT室。在CT室外等了大约20分钟才进去检查,他们态度都非常好,帮我调出普通话,让我按语音提示做,很快做完了。我回到检查床上,等着那个送我检查的人来接我。18:10我们再次来到急诊留观室,疼痛一直持续,他们给我推了好像是吗啡的药物,我稍微缓解了一点,15分钟左右后又开始剧烈疼起来了。我感觉他们是不是在给我用安慰剂,根本没有效果。后来,来了一个医生说给我一个药塞肛门,说是对我这个疼痛效果很好(后来查到是双氯芬酸钠栓),塞了2颗后,我的疼痛很快缓解了,这下人才舒了一口气,这个时候时间差不多到了18:30,足足快3个小时。随后,来了一个急诊医生告诉我检查结果提示输尿管结石,说是石头有点大(0.9cm),需要跟泌尿外科医生联系。这下我就担心了,我们都知道一般结石0.6cm以下都比较容易排出来,超过0.6cm就很困难啦,我意识到事情可能比较复杂啦。最后联系的结果是把我转到泌尿外科去住院,因为我担心晚上又痛起来,决定还是先过去住院再看医生怎么说。
腹部CT
大约20:20,我被转到泌尿外科病房。不得不说英国产的双氯芬酸钠栓效果确实比国内的要好,用了之后疼痛完全缓解了。住院部护士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安排了病房,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告诉我不要吃东西。我想见医生,但是护士告诉我医生可能还在做手术或者看其他病人,可能要晚上很晚,不知道什么时间。我们同事一起决定等医生来了商量好了下一步处理他们再离开,但是等到晚上十点左右,还是没有看到医生的影子,于是我让同事他们先回去了。晚上护士给我输了液,500ml的葡糖糖氯化钠液,一晚上输了三袋,没有用任何其他药物。夜间间隔几个小时会量血压和体温,后面我就睡着啦,也没有再用止痛药。值得提出的是他们的护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非常热情,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很细心的为我们解答,而且总是面对微笑。直到第二天一早,大约8点半的时候,来了一个主治医生,应该是consultant。他告诉我,我的左侧输尿管上端结石嵌顿,结石大小0.9cm,需要给我放一个支架(stent),缓解肾积水,放了后就可以回家,然后预约碎石,2月后再取出支架。我一听,不会吧,在国内应该先体外碎石的啊。我告诉他等同事来了一起商量,后来同事来了之后我们找到了另外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后来我返回英国后,他也在我研修的医院轮转,我跟他在一起上班,也算是有缘分啊。我们提出不想放支架,想碎石,他告诉我们,碎石要到另外一家医院去,而且要预约,预约时间最快2周,有可能2个月。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预约是用E-mail将我的资料发给做碎石的医院,然后医院那边再联系我定时间。由于放支架需要麻醉,而且还要取支架,我要经历两次手术,我强烈要求不放支架。他跟上级consultant商量后告诉我,说如果肾功能正常,可以先不放支架,去预约碎石。
这时候一个负责收费的工作人员就来了,他们知道我们是非英国人,所以需要我付费,我想这治病要紧,该付钱还是得付。于是把银行卡给同事去帮我刷,回来后一看费用,吓我一跳,共计1442.27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2836元)。天啊,做了个CT,输了三瓶葡萄糖氯化钠液,花这多钱,我至今没搞明白这个费用是怎么算的。后来我们分析了下,在国内我们的收费主要是手术、药品、耗材等费用,而国外可能主要是收的服务费,也就是医生护士的诊疗费用,而且这个费用是非常昂贵的,他体现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到下午4点多检查结果出来肾功能正常,我办理了出院。当然前提是医生为我开了止痛药,因为我知道随时可能疼痛起来,在英国没有医生的处方是买不到止痛药的。
账单
后面的两天间断疼痛,就用止痛药维持,我感觉止痛药效果不错,在加上这边等到不知道什么时候,于是决定回国治疗。我跟自己的医院领导、英国学习的医院都请了假,获得同意后买了票。7月30日,非常平稳的回到了祖国,心里踏实多啦。回到家中午12点多,下午3点左右,我来到了我自己工作的医院,先做了CT+泌尿系三维重建,确定了结石了位置和大小。随后找了我泌尿外科的同学和他的主任看了一下,还是建议碎石,紧接着联系碎石中心做了碎石。丝毫没有等待,当然这也跟我是本院职工有关系。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但是在英国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按程序来,没有关系和人情一说,做手术看病也不用找熟人打招呼。大约20分钟后,负责碎石的沈老师十分肯定地告诉我没有问题,已经看不到石头了。突然感觉人轻松了很多。碎石后我在医院注射了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消炎针的和止血针,下午5点半左右整个过程全部结束,我返回家中休息。整个过程结束花了不到3个小时。一周后我再次来到医院复查,结石已经没有啦。于是我又踏上了赴英国的行程继续这次研修学习。8月11日,我返回英国利物浦继续完成本次研修任务。在奥尔赫儿童医院,我碰到了我的主治医生garrod,我跟他讲了我回国的治疗经过,他竖起大拇指,说 “good”。
左侧为小儿泌尿外科kenny教授,右侧为我的主治医师garrod
整个过程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但是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英医疗之间的差异。整个英国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是全民免费医疗,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满意度非常高。但是不难看出,整个医疗系统的积极性不高,效率相对较低。中国的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但是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导致服务沟通时间少,这也可能导致病人满意度低。英国医患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即便治疗过程中一直让我等待,他们都非常友好,始终保持微笑,而且住院期间免费提供病人及陪伴的饮食。在英国,每一个人就诊看病都是一样的对待,看似死板,但是却遵循规则,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同等医疗。最后的医疗费用贵得难以置信,但是仔细想想,他们的医疗收费主要是医疗服务,是医疗技术的费用,而中国目前的收费还主要是药品、耗材、手术费等,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服务的收费相对较低。每一种医疗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我们需要学习别人的好的一面,同时中国目前处于医疗改革深水区,相信随着不断创新改革,中国的医疗制度一定会更加完善。
毕业汇报
10月1日,在举国上下欢庆祖国70华诞的特别日子,我们举行了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上,我将自己三个月的学习内容做了汇报,并重点对我的就医经历进行了分享。这也是我第壹次全英文的汇报,确实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家对我就医的话题非常感兴趣,对中英之间的医疗制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分享。这当然是一个很深的话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留下的是大家深深的思考,相信会对我们的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毕业汇报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对我来讲,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英国整个医疗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了解,这也必将影响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要感谢医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华通国康公益基金会提供的平台,感谢英国奥尔赫儿童医院的帮助和指导,感谢我的老师Graham Lamont教授的指导,感谢我的家人的支持,这是我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
集体合影
写作本文的初衷,一方面是记录自己这一段经历,另一方面是展示中英之间的医疗制度的差异,并无好坏之分,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留给大家思考。由于写作水平有限,只求讲清楚事实,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征。